收藏 | 帮助
上灯圆子落灯糕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08-04-15] 浏览: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清代诗人李调元的这首诗,向我们描绘了元宵节吃元宵(也称汤圆)的风俗画面。元宵节吃元宵的历史已十分久远了,今天难以确定,但元代伊士珍《郎环记》中引《三余帖》有这么一段话,也可见其历史了:

  嫦娥奔月后,羿昼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之如月,置于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圆如月团团圆圆的吉祥之意。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中说:“上元节食焦。。。最盛且久。”这焦。。。其实就是指的后来人们所说的“元宵”,只是吃法上是以油炸的。其实在宋代,元宵节所食的元宵也有如我们常见的水煮的一种,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也有这类的记载,说当时东京元宵节所吃的是:“煮糯为丸,糖为。。。,谓之圆子盐鼓。”通俗地说,元宵就是一种圆子,取“圆”之意,是因元宵节正值月圆之时,所以元宵节吃此种食品,多为一种理想的寄托,文化意味远远超过了单纯的食物本身。元宵多以糯米磨粉做成,中间放入各种不同的馅,或水煮,或油炸,因它是元宵节所食,故得此名。

  清人符曾《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说的就是其时京城一马姓人家所做的元宵名噪一时。南宋以后,元宵的品种开始丰富起来,常见的有五味圆子、澄沙圆子、乳糖圆子等等。做法上有实心与馅心之分。实心的比较小,而带馅的内里则是各色各样,有荤有素。

  民间吃元宵一般都在元宵上灯的这一天(正月十三),所以称“上灯圆子”。而落灯这天(有十五日也有十八日),北方则有“落灯面”的说法,即此日须吃面条,意谓天长地久,延年益寿。而南方则有吃“落灯糕”的习俗。钟毓龙《说杭州》中讲:“是日为落灯节,于神像前供年糕,合家食之。有年年高升吉利含义。过年至此始定。”今天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仍很盛行,而且品种更多,制法更精。

  元宵食俗,全国大体相近。元宵节期间,各种娱乐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观灯、赏灯、闹元宵等等,其实都包括了许多的民间娱乐活动。
联系我们 | 案例 | 收藏 | 声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