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帮助
四川菜
广东菜
山东菜
江苏菜
浙江菜
湖南菜
安徽菜
福建菜
家常菜肴
微波速食
小吃点心
甜蜜情人
药膳偏方
素食主义
宝宝美食
异域美味
鲜果饮品
葱爆羊肉
西芹百合草莓炒腊
清炸里脊
凉拌藕片
土豆泥
新疆手抓饭
1
2
3
4
文化要闻
《小镇的吃》
来源:欢父
[发布日期:2008-04-15] 浏览:
次
【余漂亮的蒸笼】
余漂亮是个男的。
余漂亮并不漂亮,非但不漂亮,甚至还有点丑,他的有一个眼睛是白的,乡人习惯管这叫“萝卜花儿”或者“偏花儿”(估计是外伤型白内障)。一开始别人叫他“余偏花儿”,他很不高兴,于是人们改口叫他余漂亮。
余漂亮的馆子在电影院对面,外厅就四张桌子,却蒸、炒、凉、炸、炖什么菜都能卖,也卖小面。沿街的大灶台上,一口铁锅两口鼎锅,铁锅炒菜,一口鼎锅炖着骨头汤,另一口上竖着高高的两叠小蒸笼,不用问,其中一竖是牛肉,一竖是猪肉。蒸笼显着年深日久的黑黄色,最顶上一层袅袅飘着淡白的水汽。
细想起来,他的馆子生意并不见得好。上、下晚自习路过,里面都没什么食客,只逢场天中午人多,但和大街上的喧闹拥挤一比,人还是少。下了晚自习经过余漂亮的馆子,时常看到他一个人坐在条凳上拉二胡,有没有生意好象关系并不大,他也不急着关门。
印象中的余漂亮大约三十来岁,人很瘦小,穿了个乌白的长围腰(厨师穿那种),坐在板凳上架起二郎腿,勾首入神地拉着,店里的灯光有些昏黄,什么曲子我并不大懂得,二胡的调调本来多少有些哀凉,他那副光景只会让人觉得落寞。据说余漂亮的二胡拉得很好,对面电影院偶尔有川剧团来,比如威远县川剧团什么的。如果剧团的人手出点什么问题,余漂亮可以到后台去替一替琴师的,镇上另外还有好几个喜欢“吼玩意儿”(票友)的,能够想象他们去剧团帮个腔什么的肯定会有抑不住的兴奋。
我上初中的时候,如果去余漂亮的馆子,多半就吃一大碗小面,算是改善在食堂吃伤了的胃口。高中以后,去余漂亮那儿吃小面的时候就少了,手头要稍宽裕一些,去了肯定就是吃他的蒸笼——粉蒸牛肉或是猪肉,记得都是六角钱一笼,我那时食量大,一个人可以轻易吃掉两三笼,但从不敢敞开肚皮吃,毕竟手里的钱仅是非常有限的宽裕。要一个蒸笼,再叫余漂亮给个汤,三碗米饭下去,吃出一头细汗,管饱。
粉蒸牛肉,那裹了粉子的肉好不好是看不出来的,但吃得出来。余漂亮的蒸笼都很好,基本没有巾巾扯扯的肉在里面。酱红色的粉蒸肉上面撒上切碎的碧绿芫荽,还没端上桌,那宽厚的肉香夹着芫荽的清香就随热气散发开来,诱的人直吞口水,在米饭扒进嘴之前,须得尽量忍着不说话。
有那么一次的印象特别深。高中时候吧,好象是学校退了个什么钱,有十几块,家里不知道,因而不用上交,我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商量,下了晚自习去余漂亮馆子头海操一顿。我们在旁边的商店买了瓶尖庄(五粮液酒厂的),七块还是七块五。在这瓶尖庄之前,我没喝过曲酒,所以老早就对这东西有着无限的向往。提着酒钻进余漂亮的馆子头,我们头一盘就要了四个蒸笼,问余漂亮要了酒杯,第一口下去,砸砸嘴,那酒在嘴里非常强劲地向四周快速扩张了去,留在嘴里虽然有点香气,但余韵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浓烈拱力。我同学也是第一次喝曲酒,我们都分不出真假,小声商量之后,决定请余漂亮尝一杯,看看他的反应。
余漂亮用有些疑狐的眼光看了我们二人一眼,似有说我们都不到喝酒的年龄那意思,然后和我们碰了一下杯,先呷一小口,再一仰脖子喝了下去,又坐到旁边继续拉二胡。
剩下小半瓶儿带了回去。第一次喝曲酒,我们居然都没醉,余漂亮只给我们算了菜钱,汤钱和钱饭都免了。
【沿街叫卖的水豆豉、红豆腐】
早些时候,水豆豉和红豆腐是家家都有做的,并且各家有各家的风味。农家有四个菜坛子是少不了的:一个水豆豉,个红豆腐,一个豆瓣酱,一个酸菜。豆豉有摊豆豉(干的黑豆豉)和水豆豉之分,一般人家都是做水豆豉,一大坛,可以炒菜也可以下稀饭,红豆腐就纯粹是为了下稀饭,我们的土话管红豆腐叫红灰馍儿。很少煮白稀饭,多数时候是煮的红苕稀饭,或是冬苋菜稀饭。
到后来,家境不似早年那么贫寒,豆豉和红豆腐每天都在人沿街叫卖,自己家里也就不大做了,哪天想吃了,买上一点就行。
我们经常在一个好象是姓李的大娘手里买。她的水豆豉和红灰馍儿和我家的口味最接近,水豆豉鲜香,尤其里面的姜茸很好吃。红灰馍儿不硬不溏,很细腻,也很香。她是一年四季都挑来卖,但我的印象却总定位在某个有雾的冬晨,她的吆喝照例拉得很长,长声悠悠地从老远传过来:
“豆豉,红灰馍儿——”“豆豉,红灰馍儿——”
我妈就会叫我或者妹妹去买点来下早晨的红苕稀饭。
【麻糖】
麻糖的糖字念一声,音汤。不知为什么独独在这里要念汤。据汪曾祺老先生的《跑警报》记述,云南把这个东西叫丁丁糖,说“即是麦芽糖”。然而麦芽糖不是稀溏的稠液状么?
卖麻糖的人从不吆喝,他们背一个篾丝背篼,左手拿一个刨状的铁板,右手一个小铁锤,一边走一边敲:
“叮、叮、当!叮、叮、当!叮当、叮当、叮叮当!”
这清脆的声音就是招牌。
麻糖论两卖,几分钱一两。很小的时候,就算是一分钱两块的红苕糖也是奢侈的东西,更不要说麻糖。有一次我姑姑偷偷把我叫到屋旁的竹林里,给我一块用芭蕉芋叶子裹着的麻糖,约摸也就拇指食指一圈那么大,在她衣兜里已经融化成稀溏状了,但仍然被我贪婪地几乎把叶子也吃了进去,麻糖真香啊!
一听到卖麻糖的来,我们这种没钱卖来吃的小孩子就会伴着他的节奏唱“麻糖匠儿,叮叮当,打烂碗,卖婆娘。”甚至追着人家唱。
到不再唱这童谣的年纪,也就有能力买麻糖吃了。
“卖麻糖的,背过来。”
麻糖匠儿把背篼在街边放下来,掀开面筛上面的塑料布,一边把敲得发亮的铁板锲入麻糖边缘,用小铁锤敲击铁板,从那尺余径的大团麻糖上震裂下一小块一小块来,一边问:“打几两?”
“二两。”
卖麻糖的面筛里面有很多面粉,把敲下来的麻糖顺势裹一点,才能避免粘黏起来。麻糖非常粘,在嘴里融化之前,会扯牙齿,因而老年人是不敢吃的。做得好的麻糖是一种纯净、彻底的甜,既不醉人也不轻浮,然而做得不好的却会发酸。
我小学四年级还是五年级吃过一回麻糖蒸核桃,却是当药吃的。妈妈说要给我补血还是补什么,反正是因为我那段时间身体比较差。一大碗,每天蒸化了来吃一点,刚开始很好吃,多几天以后却觉得吃着闷人,估计是核桃的原因。
现在成都也很多卖麻糖的,常见他们穿行于各种麻辣烫、小火锅馆子。卖的方式已发生了些变化,用小塑料袋儿装好了,按份量不同,一块钱或是两块钱一袋。
见着他们我老喜欢问:“隆昌的?”一猜一个准。做小生意的都是一窝一窝的,比如在九里堤做衣服的绝大多数都是富顺人。
“是啊,听口音你哥子也是隆昌的?”
“只隔几十里,牛佛的。”
【凉糕只服漏子糖】
“凉糕哦——,凉糕!漏子糖凉糕!”
夏天一听到人喊卖凉糕,就会扭着爷爷要一角钱,端个碗去打。
凉糕是推米浆子来搅的(搅这字,老家读káo),盛在一个尺五宽、三尺长的方形木盒子里面,凉糕上面有方格,一方就是一碗,一碗一角。卖凉糕的掀开盖在上面的白布,用竹片把米黄色的凉糕划一方下来,用木铲铲到碗里,再横七竖八地划几下,从瓦罐头舀几勺漏子糖淋在上面,甜啊!
漏子糖,应该是没凝固的红糖,薄稠的黑红色液态,但口感和融化后的红糖有明显的区别,是在土糖坊哪道工序出的不太清楚。有些卖凉糕的会用红糖加白糖熬化了来冒充(甚至放糖精),但会吃的人总是能吃得出来的。老家有句俗话叫“男人服婆娘,凉糕只服漏子糖。”
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吃凉糕,卖凉糕的也会吆喝“凉糕凉快,吃了不盖铺盖”来逗我们,小时候只知道跟着念,稍大一点,仔细一想:正因为热才不盖铺盖嘛!关“凉糕凉快”什么事。
前些年,一个以前的女同学怀了孩子,初春的时候居然吵着想吃凉糕,都急死她丈夫了。好不容易立了夏,街上有卖凉糕来了,给她端一碗回去,只吃两口就又说不想吃了。
联系我们
|
案例
|
收藏
|
声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