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进口食品早已成为不少大众日常消费的一部分。但是,包装上全是外文信息,看似“洋”气十足的所谓进口食品,真的都是进口而来的吗?
条码注册地并非生产地
日前,记者走访某进出口食品展销会,一位进口零食经销商向前来采购的零食店主介绍一款铁盒装糖果时称,产品是“自产”的,但条形码前缀显示“471”却是归属于台湾的。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条形码的前缀码并不是表示商品的产地,而是表示这个条形码的注册地。因此,消费者即使查阅条形码前缀码的归属地,也不能说明商品的产地。
另一保健类食品的展台上,经销商拿出一盒外包装上全是外文的产品向记者介绍到,该产品是西班牙某公司委托他们所生产,所以外包装上的公司名、地址、电话都是该西班牙公司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消费者买到这款“进口”产品,实际上是由国内生产的。
外文信息难看懂
进口食品往往因为产自国外,包装上清一色的外文经常会让消费者雾里看花。一直喜欢购买进口零食的杨小姐,虽然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但她也表示没有中文标签的情况下,自己也很少看外包装上的英文具体有哪些信息,而且她还表示,不少食品外包装上是韩文、法文、德文,根本看不懂,更别说了解其产地、进口商等信息。
记者走访白云区一家进口零食铺,发现不少产品包装信息上只有外文标签。记者拿起一款只有英文信息的巧克力询问店主产自何地,店主却称自己也不清楚。当被问及进货渠道时,店主并没有回答。还有一款紫菜零食的包装上,进口商标注的广东某公司却是用英文所标。
中文标签来区分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将进口食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
据了解,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可能是冒牌货,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该看清中文标签再做决定。